城市文化正成为世界各国的“共同语言” | 社会科学报
点击上方“社会科学报”关注我们哦!
原文 :《城市文化正成为世界各国的“共同语言”》
作者 | 本报编辑部
图片 | 网络
日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:“要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,向世界展现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,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。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,城市通过文化的辐射与扩散、吸纳与传承、创新与示范等功能,已经成为集聚人才和创意资源、传播和讲述当代中国故事、塑造中国对外形象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。
中共上海市委、市政府今年印发的《关于全力打响“上海文化”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》,为正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、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上海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。2018年10月26—27日,“2018世界城市文化论坛(上海)”将在上海召开。论坛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、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主办。本次论坛主题为“一带一路:文化交流与文化品牌”,论坛的举办无疑为上海与其他优秀世界城市之间,以及各个世界城市间的文化对话和文化合作搭建了开放、多元、包容的高层次对话平台。
城市文化正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
当今世界,以移动通讯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,极大地突破了阻隔人们交往的物理障碍,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连接。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大背景下,城市,尤其是各国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,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彰显。
文化是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,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基石。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,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,也就是文化资源、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。世界城市的建设可以跨越经济增长的阶段,但不能跨越文化的培育和塑造,文化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至关重要。
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最新公布的《2018全球城市报告》显示,入选“全球城市指数”的几座中国城市的得分以每年1.8%的速度增长,而北美城市得分年增长率为0.6%。全面的城市发展战略正在为中国带来回报,让许多城市持续吸引国内外商业、文化投资以及各类人才。
在新的时代条件下,全球范围的网络节点城市、智慧城市、创意城市、景观城市和文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,呈现出全新面貌、趋势和特征,也在调整和重构人与社会、城市与国家、地方与全球的相互关系。以艺术、创意和审美为核心的文化创意经济,日益影响、渗透和型塑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,城市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正在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。
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VR、AR、大数据等科技手段,在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,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例如,阿里使杭州的文创产业发展迅猛;腾讯游戏让成都的文创产业声名显赫。西安、重庆等地在短视频潮流的活跃程度盖过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。这其实正是新文创时代城市竞争的缩影。
而传统的文化符号也在新形势下进行了新实验。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,乌镇就是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。近年来,乌镇扶持旅游与互联网、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。自2013年,乌镇举行一年一度的“乌镇戏剧节”,以拥有1300年历史的乌镇为舞台,共邀全球戏剧爱好者和生活梦想家来到乌镇体验心灵的狂欢。自2014年,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。“乌镇模式”受到世界广泛好评,也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典范,为地区注入新的创新基因。
围绕新型城市建设,城市文化不仅展现城市历史和记忆,也表达城市居民的价值诉求和未来愿景,是凝聚社会共识、构筑和谐城市的巨大精神力量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预测:到2020年,中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60%;到2030年,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0%左右,约有10亿人生活在城市。人口过度集聚的同时,伴生的是用地紧张、环境恶化、交通拥堵、房价高企、生活成本攀升……
“城市病”的日益加剧,成为中国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。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由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导致的。未来,如何解决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、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,和对城市发展定位的迷茫等问题尤为紧要。
实现“一带一路”愿景重在文化融合
当前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。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契合了人类社会深刻演变的大趋势,将有力地助推全球互联互通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更好的基础。而影响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的是各国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。只有从多元文化中找到一个彼此共同认同和信任的文化,才能使文化交融汇聚到一个点,让各国、各国人民加深共同的认识,产生共同的语言,树立共同的价值观,才能保障各项合作顺利推进。
在全球企业收购过程中,有三分之二是不成功的,而当中三分之二的原因在于文化冲突,其背后是文明、文化的不融合、不协调。要实现“一带一路”愿景,把文化和文明融合提上议事日程,实现人心沟通非常重要。截至2016年底,中国已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签订318个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、执行计划及互设文化中心协定,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。随着中国每年出境游人数大幅增加,各国人民关系也愈加密切。
文化产业发展合作是“一带一路”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撑,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载体。从目前来看,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主要是工艺美术品贸易、参加展览、对外文艺演出等形式,未来的方向是从政府到企业、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联合开发,双向交流,从而实现互惠共赢。专家建议,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加文化交流活动,吸收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技术,针对“一带一路”优势产业和特色项目,联合沿线国家设计文化产品,并通过联合调研、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沿线国家文化产品、文化遗产等领域合作,推动我国优秀文化“走出去”。
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9期第1版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相关文章
社会科学报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官网
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